第六十八章 天子一怒(1/1)

怀恩眯着眼睛,一言不发,脸色当中显露出满意之色,杨明唇枪舌剑之下竟然说得一群穷凶极恶之人哑口无言,当然,这是鉴于王恕推行的抗倭之法在东南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此,就令得倭寇无从下手,这才有了谈判的基础。

太祖之后,成祖曾经开过海禁,且派郑和下西洋,大明这才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后来的皇帝却是强行申严海禁,关闭了广州市舶司之外的所有港口,禁止海民出海;销毁违禁大船;禁止私自贸易。将太祖那套又搬了出来见海禁。

只是事易时移,成化皇帝不是敢杀尽天下官的洪武大帝,大明也不再立国期,需要休养生的大明。而是经过多年较安定的发展,极大富裕起来的大明当然只是长江以南两淮山东和京师。

这些地方的富庶,需要有海外的奢侈品来体现;已经形成的浙闽海商集团,也需要海外贸易的巨额利润来维持;那些西洋商人也不可能放弃大明这个世界上最的市场。所以海禁这一举措,注定是要遭到激烈反弹的。

恰逢此时日本处于乱国时代,许多打了败仗在国内混不下去的鬼子。按照从大明立国时代代相传的传统,跑到大明来当海盗。于是便如滚了个肮脏地雪球一般,许多因禁海生计艰难大海商,因禁海而破产回不了国的商人,纷纷加入海盗队伍,成为势浩大地倭寇――其总规模已经达到了上千艘船,七万人之多。

事实上,十之七八的倭寇都是“假倭”是投倭通倭的明国人,除了一部分原来便是海盗的。大部是无法经商的商和依附海商的流民。这些人一方面疯狂的掠夺杀戮报复社会。另一方面则与继续走私的闽浙海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两者相互勾结,展开大规模走私。海岸线这么长。声东击西里应外合让你禁不能禁;你不准贸易,便公开抢掠,抢了便跑。海上风高浪急,你又能奈我何边事失策,国势衰微。权奸掣肘,赂贿公行,终于酿成了这场“倭寇乱江南”的严重边患。

就这样,大源义满和杨明签署了开阜协约,大明相处倭国出口丝绸,茶叶,等物,这些物资在倭国可是抢手得紧,价值较之于国内翻了数百倍。

倭国则向大明输送铜矿,银矿,日本的金属资源丰富,但是他们的冶炼技术极差,所以可以出口给大明,以换丝绸等物,另外倭刀也是极其受欢迎的物品之一。

在商议完这些细节之后,这才开始了所谓的国宴,只能皇上派来具体的人手,成立一个专项的部门管理税收,监察即可,这个部门叫做市舶司

一切准备就绪,杨明和怀恩无心逗留,启程准备回苏州了,在大大的帆船之上,怀恩对着杨明道,“杨镇抚,知道为何此次这件事没有受到东南富商的阻拦吗,这群富商可是手眼通天,具杂家所知,他们的关系已经在朝堂之上形成了一张足够庞大的网。”

“这是因为开阜对他们有益无害罢。”

“镇抚所言不错,因为我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大户,跟倭寇有联系。”怀恩抬起头来道“只能告诉你,一点联系都没有的不多。”

杨明错愕道“不至于吧”

“苏杭一带的大户人家有个共同点,你知道吗”怀恩笑道“几乎家家都有纺织工场,生产的棉布、丝绸,每天都能生产出成千上万匹,这些罗绸缎,绫布巾毯生产出来,卖到哪里去了”

杨明心中如惊涛骇浪一般,他知道北方连年大旱,百姓吃饭都困难,根本消费不起这么多又好又贵的东西,所以唯一的外销途径,就只有销往海外一条路了。

而大明朝的海禁虽然已经名存实亡了,但毕竟是非法的,明着搞是要掉脑袋的,所以必须通过那些走私海商进行贸易而在这个海防废弛的年代,海商们基本上就是有买卖时跑海运,闲下来就当强盗,本身便可与倭寇等同视之。

当然,如果没有官府睁一眼闭一眼,恐怕是不可能演变成如此大规模的全民走私的。

大户,海商,倭寇,浙直闽官府,甚至还有上百万的织工,这一切的一切,组成一张异常恐怖的大网,难怪北方朝廷对它屡战屡败呢,原来症结在这里解决了海禁的问题,才能解决东南的问题。

杨明自嘲的笑笑道“现在的倭情之所以还能控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量的倭寇专注于大搞走私据我所知,大明、南洋和日本的黄金三角航线,其每年产生的利润吗,远远高于我大明的财政收入,之所以能如此暴利,皆因为垄断二字。”

“一旦我们开了海禁,不少的富商大贾肯定是要加入进来的,届时咱们大明的税收必然能再度上涨不知多少。”

杨明道“试想如果不开海禁,到时候千里海疆无一净土,朝廷会怎么办”

“自然是加大海禁力度。”怀恩沉声道“若是真到了那时,就是太祖爷再世,也救不了大明朝了。”

“确实如此。”杨明沉声道“所以我们先把倭寇打服了,让他们抢劫不得也走私不得,所以我们此次开阜才会事半功倍。”

怀恩苦笑问道“这些家伙战力彪悍,来去如风,大部队逮不着,小部队打不过,实在让人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嘴的感觉啊。”

杨明道“咱们有优势,只要要倭寇劫掠不成,一切问题能迎刃而解,幸好有王恕侍郎的抗倭之法,才促成了倭寇服软。”

“若是没有杨镇抚宁波首战告捷,想必抗倭士气也不会高涨起来”怀恩微微笑道。

“公公过奖了”杨明道“倭对于倭寇,智取更胜强攻,如今咱们已经将开阜事宜准备妥当,如今得回去向皇上复命了。”

成化五年十一月,司礼监掌印内相怀恩,锦衣卫镇抚杨明回京复命,上疏请开苏州市舶司,此疏一上立刻惹起了轩然大波,朝中大臣分成旗帜鲜明的两派,一派认为当仿效成祖重开海禁,另一派则坚持太祖立下的规片板不下海。这阵子两派人是天天吵、日日辩,从朝堂吵到家中,从内阁辩到六部衙门。

见到朝中的反对派依旧势大,最后朱见深于朝堂之上大发雷霆,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尔等中人,一再反对开阜,竟然做出私调军队,袭击钦差的事,是视朕于无物么”

杨明被行刺一事有必要让成化知道,没想到这件事竟然成为了平息反对声音的定海神针。

反对派被拿住了把柄,一时之间竟然哑口无言,无人敢于做声。

但是成化皇帝的手段仅止于此那就不叫做皇帝了,厂卫手眼通天,竟然牵扯出了一大串的官员名单,其中以工部尚书沈丰,不仅仅是士大夫官员,更有皇帝身边内宦的御马监总管被牵扯出来,御马监最初的职能是管理皇家御马和外国进贡的良马,后成为和“司礼监”并称的一文一武两大宦官机构。御马监提督的禁军,在永乐中初创时常数为千人,宣德六年时,这支禁兵有三千一百人,取了一个正规的名称“羽林三千户所”。两年后,扩充人数组编成腾骧、武骧四卫,人数已达二万人,弘治、正德时改编为四卫、勇士营,人数多达四万余人,后经多次整顿,定编为六千五百余人。

掌管御马监的人是太监,因为皇帝最信任的人无疑就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了,御马监掌管着一支军队,而且力量相当不弱。

这才能够解释为什么袭击杨明的那一队人马竟然已经有上千人,御马监有这个能力

这次被牵扯出来的官员结局很不好,一律罢官还乡,但是不能由皇帝罢免他们,得他们主动上书请辞告老致仕,三请三让之后,皇帝才“依依不舍”的辞退了他们,如今的士大夫地位越来越高,朱见深为了维护皇权,这一次不得不下大手段打击一下朝廷官员的气焰了,这就是他的最终目的。

京师城外官道边莺飞草长,官道边的空谷幽林里不时传来几声空寂如天籁般的鸟鸣。

十里长亭里,一群穿着便服的官员神情黯淡,将已告老致仕,即将离开京师归乡的沈丰围在正中,送别的人群里,其中也包括了昔日的好友和同僚内阁大学士商辂,刑部右侍郎王恕也在其中。

内阁首辅彭时马上快到了致仕的年纪,一身病根,未能前来,而另外一名大学士万安则奉行的是明哲保身的策略,不愿意沾染上一切不利的因素,显然这些官员都参与了谋划行刺的事件,都成为了不利因素,只有商辂前来送行了。

临行的美酒喝了一杯又一杯,沈丰等人脸色已有几分红润,行走间也略见摇晃。

“多谢诸位同僚为老夫饯行,如今朝堂诡谲,奸臣当权,你等今日饯行,恐怕对自己的前程不利,老夫感激不尽,你们这便回去吧,朝堂唉,望陛下好自为之,也望诸位同僚好自为之。”沈丰仰头喝完了最后一杯酒,神情苍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