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燕国风云(1)(1/1)

在战国七雄之中,燕国是一个很神奇而且另类的国家。

万年受气包,这应该是对燕国比较准确的定义。

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燕赵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于是“慷慨悲歌”这四个字似乎就成为了之后数千年中燕赵之士的代名词。

但是如果把燕和赵分开来并细细研究其历史,那么就会发现赵国的历史波澜壮阔杀伐四起,的确当得起慷慨二字。

而燕国嘛···除了在五国伐齐的时候雄起了一次,其余大部分时间基本上是都在悲歌了···

燕国的疆域在三国时代又被称为幽州,也就是后世的京津唐以及辽东半岛。

在这个年代,这里的气候条件极其恶劣,尤其冬季更是冰天雪地路途难行,在夏商两朝之时属于流放之地。

直到周武王姬发伐商建立西周王朝之后,姬发将自己的弟弟召公姬奭封在此地,燕国由此而建立,这片大地才开始迎来了文明的曙光。

依照战国七雄的尿性,被分封之后的燕国本该慢慢崛起并吊打周边一切然后发展壮大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之中的一员,但是燕国却偏偏不走寻常路。

燕国在建立之后的扩张是极为缓慢的,直到数百年之后才吞并了蓟国,将蓟城作为都城,由此开始崭露头角,蓟城便是北京城的前身。

召公奭和周公旦都是西周开国时的姬姓王族重臣,因此他们两人所建立的燕国以及鲁国,便成为了周朝宗法制度的坚定捍卫者和践行者,这一践行就是好几百年。

即便是在周平王东迁洛邑,周朝天子的权威全面衰弱,中原大地开始进入春秋时代之后,位于苦寒之地的燕国仍然骄傲无比的秉持着周朝的礼法制度,并将那些主动拥抱时代变化的诸侯国们视为叛逆者。

但历史的车轮永远是滚滚向前的,当你执意固守旧制不愿跟随时代潮流做出变革的话,那么你就一定会变得落后了。

落后,就要挨打。

燕国北方的山戎抓住了这个时机南下侵略,一举攻占了燕国蓟都,险些就将燕国灭亡。

全靠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打出“尊王攘夷”口号的齐桓公吕小白派军相助,齐军伐山戎,灭孤竹、令支等周边敌人,才让燕国免去了这一次建国以来最重大的危机。

按理来说,这时候起燕国该知耻而后勇了吧?

不。

从此之后,燕国就开启了被吊打之路,被中山国吊打、被齐国吊打、被晋国吊打然后又被晋国分裂出来的赵国吊打···

如果不是中原各国因为不愿意让敌人变强的缘故而相互扯后腿,燕国应该早就被晋、齐、赵的其中一个给吞并了。

战国数百年中,燕国都一直是那个和韩国竞争倒数第一的存在。不得不说这和燕国固守周朝礼法,漠视时代潮流有着极大的关系。

但是即便是万年小受也有崛起的时候,当时间进入战国时代,燕国终于慢慢的有了苏醒的迹象,渐渐的跟上了时代的脚步。

燕国在整个战国时代之中最高光的时刻,莫过于数十年前的燕昭王时代。

燕昭王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招揽了乐毅、剧辛、秦开、邹衍、屈庸等一大批人才,让燕国迅速的强盛了起来。

强盛之后的燕国开始对外用兵,先是秦开率领燕军大破东胡向东拓地千里,随后燕国又抓住机会组织了一波五国伐齐,险些就完成了将齐国完全吞并这蛇吞象的壮举。

可以这么说,燕昭王时代是整个燕国自建国七百年以来,最为强大也最为扬眉吐气的时间段。

只可惜一代英主燕昭王死在了即将彻底吞并齐国的前夕,他的儿子燕惠王即位之后中了田单的离间计,用骑劫替换了乐毅主帅之位,最终悲催的成为了田单复国的背景板和反派人物。

于是在这短暂的荣光过后,燕国再次没落,重新回到了熟悉的战国受气包之位,直至如今。

诗仙李白曾有诗云:“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簪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讲得便是燕昭王时代以及其衰落之后的事情。

但燕昭王时代的终结距离现在毕竟只不过才过去了二十多年,如今的燕国之中,仍然有着这位伟大君王的许多遗泽,武阳城就是其中之一。

和楚国有郢都和鄢都一样,燕国也有两个都城,分别是上都蓟城(又称蓟都)和下都武阳城。

这座武阳城位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长十六里宽十里总体呈不规则长方形,总周长达到了惊人的五十里,在燕昭王时代曾经是天下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没有之一。

武阳城分为东西两城,东城为宫城西城为郭城,以东北(即燕国所处方位)为尊,和当今天下其他诸国以西南(周朝天子所在方位)为尊的惯例完全不同。

而在宫城之中又有三座高台宫殿,从南向北依次是武阳台、望景台和张公台,除此之外城外还有一座专为祭祀之用的老姆台。

这宫城便是当今燕王所居住的地方了。

十二年前,燕国权臣公孙操弑燕惠王,其后从王族之中择一傀儡登基,这便是当今燕王。

由于弑君事件发生在蓟都并且引发了极坏的国际影响,故此燕王登基之后并不在蓟都居住,而是长期住在了这下都武阳城之中,燕国的政治中心也渐渐的从蓟都转移到了武阳。

这一天中午,武阳台之中刚刚结束了一场大朝议,燕国的大臣们成群结队的从高台上的宫殿中走出,然后各自坐上自己的马车离开。

走在最后的是一名花白头发、身着赵国胡服的老者,以及一名年纪轻轻但颇为沉稳的燕国帅哥。

老者便是赵国的使臣庞煖,而老者身边的帅哥名叫乐间,乃是燕国的昌国君。

这位昌国君乐间有着一个大名鼎鼎的老爹,便是那位曾经威震天下的燕国大将军乐毅。

乐毅在被燕惠王解职之后因为害怕被卸磨杀驴,所以乐毅就逃回到了自己的母国赵国,并被赵国封为望诸君。

后来乐毅和燕惠王和解,于是燕惠王便让乐毅的长子乐间继承了乐毅在燕国的昌国君爵位,由此乐毅家族重归燕国朝堂,乐间也在自己父亲死后成为了燕国朝堂之上的亲赵派领袖之一。

此时此刻庞煖和乐间这一老一少的心情看上去都不算太好,这显然是因为刚刚结束那场大朝议的缘故。

庞煖对着乐间低声道:“昌国君,吾观燕王之言行,多有攻赵之意也,今燕国已恶于齐,现又欲伐赵,此岂非自取灭亡乎?望君多说于燕王,务使燕王不做此愚行也。”

乐间摇了摇头,叹道:“庞先生之言,吾岂不知?可大王素来不喜与吾,此事吾亦是难以为之啊。”

庞煖听了乐间的话,不由得颇为失望。

在庞煖看来,这原本应该是一趟非常轻松的出使任务,怎知道在进入了燕国境内之后才发现燕国人似乎已经是磨刀霍霍准备发动战争了。

即便庞煖在方才的大朝议之中如何舌灿莲花痛陈利弊,那燕王都一直默不作声,看上去似乎已经是要下定决心出兵燕国了。

虽然说这个世界上大部分君王都是讲道理的,但是有些君王、就比如说现在这位燕王只要脑袋一热起来,真的是你和他说什么他也听不进去啊。

虽然庞煖并没有得到昌国君乐间的帮助,但是他倒也并没有显得多么的灰心丧气。

和乐间告别之后,庞煖所乘坐的马车并没有朝着宫外驶去,而是径直转向了王宫之中的另外一座高台宫殿——望景台。

这座望景台便是如今的燕国后宫之主燕后居住所在,而这位燕后还有着另外一个身份,那便是赵国国君赵丹的亲妹妹。

庞煖此去,正是要完成赵丹交给庞煖三大任务之中的一项——向燕后转交一封由赵丹亲笔写就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