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郑国(1/1)

新ak小说 网 www.novelwuxia .com,最快更新大秦工程兵最新章节!

名叫郑国又是水工,而且还是王翦调来水淹大梁的,那不是修郑国渠的那位还能有谁?

郑国一听沈兵的名字同样也如沈兵一般瞪大了眼睛:

“啬夫莫非……便是制出水车、翻车的那位沈兵?”

杨端和笑着代答道:

“不是他还能有谁?”

“以啬夫助水工,不会辱没水工吧!”

郑国赶忙拱手道:

“当然当然。”

“久闻啬夫大名,今日一见果然一表人才。”

沈兵赶忙回礼:

“不敢不敢。”

这郑国是这时代少有的牛人之一。

若是不知情,以为郑国也就是修了一条渠而已……用人力和时间去堆不就成了?

但要是真了解就不会这样想了。

旦地处内陆蒸发量高凡的地区往往都有盐碱化的问题,原因是水份蒸发水里的盐份却留下了。

虽然淡水的盐份很少,却经不起日积月累……时间一长,土地便会盐碱化无法种植作物。

秦国关中(今陕西泾阳一带)就是这样一片地区,该地盐碱化十分严重,甚至附近的湖水都是咸的。

这问题便是到了现代都很难解决,但是谁又能想到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国,让眼前这个叫郑国的水工给解决了。

关中有条河叫泾水,这条河的特点就是含泥含沙量大。

它原是南北走向再汇入渭水对中间一大片盐碱地不起作用。

结果郑国来了个神来之笔……修了一道渠将泾水改成东西走向引到洛水,其间又引了几条支流进郑国渠使其水量丰富。

这原本也算不了什么,的确堆人、堆时间可以完成,没有技术含量。

重点却是……

其水量恰好控制在泛滥期能漫过郑国渠,使含泥含沙的泾水涌向下方那边盐碱地,而且每年定期来这么一次。

于是,那片盐碱地表面就覆上一层肥沃的沙土……从此盐碱地就成了良田。

史记对此的记载就是: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往详细里算,就是秦国因此每年多收一亿一千万公斤粮食,于是秦国就有粮灭六国。

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方法简直就是穿越来的好吗?

现代人才知道埃及尼罗河每年泛滥给两岸沙漠地带来肥沃的土地。

特么的在两千多年的秦朝,在还不知道有埃及也不知道有尼罗河所秦朝……就有人造出了一条能每年定期泛滥给盐碱地带来肥土的郑国渠?!

而且尼罗河是天然形成的,据说它还催生出一个文明。

可秦人却建造出一条尼罗河,一条人工尼罗河……

这其中有水位差、水量、排水等各方面的考虑,在没有精确测量工具的情况下是怎么做到的?

难道就靠郑国手里那个铁尺?

沈兵打量了下那“拐杖”,很想问问郑国,但就担心他说了自己也听不懂……这是不是给穿越者丢脸了?

郑国朝沈兵点了点头致意后,就对杨端和抱拳道:

“将军,此次水攻之策……只怕并非那么容易。”

杨端和不由奇道:

“为何?”

郑国命人取过地图,然后置于一石台上指着地图说道:

“大梁附近的鸿沟水系乃历经几代修成,至今已百年有余。”

“现如今该水道已淤塞过甚,早就该停水以掘淤去塞了。”

“只可惜各国连年大战无力顾盼,于是鸿沟虽通黄河但水势却小!”

“若我等决开河堤……只怕河水也不会如我等所愿灌入汴河。”

“或是虽灌入汴河,水势却不足以冲垮大梁坚城。”

杨端和不由大惊,问:

“水工何以得知河口於塞?”

也难怪杨端和会这么问,他们此时还没到汴河河口,郑国只是测了下黄河水量而已。

郑国回答:

“魏国民谣有云:‘鸿沟泥塞,半渠之水,河水滔滔,粟米难肥。’!”

“此乃水事,将军常年忙于作战,未曾听说也是正常。”

杨端和“哦”了一声,然后就将目光转向了沈兵。

沈兵听懂了。

其根源还是黄河含沙量大。

因为含沙量大,所以引自黄河的沟渠包括汴水在内都会有河泥於积。

于是,如果决堤水攻大梁,河水很可能会因为於泥堵塞河口向周围扩散而不是灌入汴河冲向大梁城。

沈兵不由皱了皱眉,这似乎只能挖掘於泥了。

可是在战场上挖河泥?

郑国见杨端和与沈兵的眼神交流不由疑惑的问:

“此计……难道是啬夫定下的不成?”

沈兵拱了拱手,回道:

“正是属下,让水工见笑了!”

郑国望着沈兵微微点头,感叹道: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啬夫不只是木艺了得,还有为将之才,实是我大秦之栋梁……”

话音未落却被人打断了,后方一人身着长衫带着一队亲卫上来喊道:

“栋梁?只怕是祸国才对吧!”

杨端和等人一看来人,便赶忙拱手拜道:

“参见太傅!”

沈兵马上猜到这人的身份:太子扶苏的老师,淳于越。

话说孔子虽然没当什么大官,但是儒家子弟却十分了得。

比如魏国那叫尸埕的丞相,还有眼前这淳于越都是大儒。

沈兵也不知道哪里得罪他了,这淳于越上来就冷眼看了沈兵一眼,便问道:

“你便是工啬夫沈兵?”

沈兵回答:

“正是属下!”

淳于越又问:

“你如何能提出水攻大梁之策?”

杨端和奇道:

“太傅,此计有何不可?”

“这可是……”

杨端和想说这可是大王亲口允下的。

但一想又不方便说,因为这么一说就有可能暴露大王行踪。

淳于越只冷冷的“哼”了一声,愤然说道:

“那大梁四周乃平原之地,若决河水攻之,焉能不死伤庶民万千?”

“果然如此,秦国纵得中原,其利何在,道义何存?”

“义利两失,何以安天下?”

于是沈兵就明白了,这家伙是为“天下苍生”而来的,而且似乎不赞成水淹大梁。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