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脉力第1部分阅读(1/1)

人脉力

作者:冈岛悦子

内容简介: 作者萃取职场精英获取提拔和成功的共同之处,提出了构筑人脉的实用方法,即建立“人脉螺旋模型”,通过战略性地构筑人脉,让提拔靠近自己全书分为三篇九章,详尽地阐述了构筑人脉螺旋模型的五个阶段,以及如何借助人脉的力量创造出骄人的业绩,获取晋升和成长的机会,进而成为不可替代的人才,享受工作所带来的快乐,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第一卷 当今,为何要重视“人脉” 第一章 在哈佛学到的人脉哲学与人脉螺旋模型

哈佛经历改变了我的“人脉观”

在目前的工作中,我能够接触到许多企业经营者、股东和年轻的干部候选人。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我深切的感受到人脉对我来说是一种强大的优势,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但是,以前我对于“人脉”却并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比起人脉,以前的我更加强烈的“希望成为称得上是专家的人才”,“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试炼自己”,“希望提高自己能力和资质”。

而且我当时误以为“成为称得上是专家的人才以后,人脉自然会尾随而至”。

我以为自己成为专家以后,人脉会在很大程度上“让工作变得更容易、更顺手”,但是很惭愧,我当时并没有想到“在成为专家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人脉”的好主意。

在哈佛商学院以下简称哈佛的留学经历改变了我对“人脉”的看法。特别是在刚刚入学哈佛的时候组建study group学习小组的经历。

那么,我的人脉观为什么会发生改变我自身是如何看待“人脉的价值”的我能想到“战略性构筑人脉的方法”“人脉螺旋模型”的背后经历和背景原因是什么本章将结合我在哈佛的留学经历来阐释这些问题。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些具体的经验事例,能体会到“什么是得到提拔所需的人脉构筑”以及“什么是战略性的人脉构筑”。

在哈佛,所有的课程都以事例研究法的形式进行。学生必须在上课之前阅读一件接近3o页的事例,然后分析事例、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活动方案再去上课。因为一周就要完成13次这样课程准备,所以我们在课前必须进行大量的预习。

这里的规定十分严格,一半的成绩由你在班级中的发言得分决定,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成绩标准就会被退学。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绝对不能怠慢。

为了能够或多或少的提高课堂准备的效率,同学们自发组成了一个自主学习会,这个学习会以预习为目的,称为学习小组。学生们没有义务进入学习小组,小组与学校之间也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在1年级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自发组成5人左右的学习小组。这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竞争市场。

虽然成立的过程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但是学习小组还是在慢慢的形成。

组建学习小组的时候,首先一年级全体学生在我上学的时候有88o人汇集一堂,决定“谁跟谁一组”。大体上每1oo人分为一批,给每个人3o秒的时间做自我介绍,但是在这3o秒钟之内,如果说完名字就结束,是不会给任何人留下任何印象的。因此必须要向别人传达一种信息,让对方感到“啊,这个人的经历和技能跟我不一样呀”或者“不跟他做朋友会是损失呀”等等,要想方设法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且,进入学习小组以后的日子是很严峻的。虽然平时被满满的日程追得喘不过气来,大家还要拼命做好准备向所属的小组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同组的人经常会认真严肃的讨论,每个人是否做了同等水平的贡献以及是否存在不劳而获的人。如果大家认为存在一点点不公平,那么偷懒的人就会遭到指责:“那家伙没有拿出vae附加值”、“算啦,以后也不用跟他合作了”等等而被排挤出局。学习小组是一个“it or die”贡献否则出局的世界。

并且,很多学生都把这种学习小组看作一个命运共同体。因为在一起学习讨论的机会很多,所以彼此之间能够深刻了解对方的志向、资质以及与自己是否性格相合,甚至可以考虑把对方作为今后创业时的商业伙伴。因此,每个人都用苛刻的眼光观察彼此:“这个人能做什么”、“他会为小组作出多少贡献呢”、“他身上隐藏着怎样的可能性呢”,等等。

在学习刚刚开始的时候,每个人的学习成绩还不明朗,因此选择组员的标准自然不会是成绩。同学们一般会通过实际讨论、商业性的谈话以及闲谈来了解对方,以此来判断彼此是否有讨论的共同语言、是否有互补的技能和经历等。

在这种情况下,明确position立场、提示出自己的unie性独特性、巧妙的向组员宣传自己对小组的贡献程度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除了自己的经营知识和分析能力,还可以向小组成员反映出其他人没有的经验和观点。

我在寿司联欢会中悟出的道理

但是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擅长宣传自己。

在1998年,日本的gnp为全球第二位,但是拉动gnp的马车日本企业已经失去了一时的雄势,日本已经不再受到世界的瞩目。因此,光靠自己“来自日本”这个招牌还远远不能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

因此我决定努力拼一把,“找出在对方心目中,我的贡献点是什么”。我不仅在班级中积极发言,仔细留意大家的反应,还在家里举办了寿司联欢会,希望能激起大家对日本文化的兴趣,以此为切入点跟他们交谈,窥探朋友们对“日本的哪一部分”感兴趣。

我想,只有了解了大家的兴趣,投其所好,才能产生沟通和交往的契机。这就是所谓的“知己知彼”策略。不过这样说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对于深信“不能被学习小组接纳就是死活问题”的我来说,举办寿司联欢会实在是背水一战。

每当陷入困境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母亲的教导:“想要做大事就要先充实自己”,我一直深信这个道理并努力的付诸行动。当时亦是如此,我想请大家品尝美味的手卷寿司,也许能让大家敞开心扉引出交谈的话题,但是很遗憾,我的计划失败了。

不过这次试验的失败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类似于“我在三菱商事中是最高管理级别的女性”这样的“标签”反而非常容易被别人记住。所谓“标签”原本是指行李签或者价格标签,在本书中我用它来表示宣传自己的特质和要点的关键词。我进入三菱商事的时候,同一时期的女性综合职务只有2名,而我就是其中之一。对于一个比一般人提早得到晋升的人,美国人会想:“在一个代表日本的1万人规模的企业,32岁而且好像大家都认为我比实际年龄还要小的梅我在哈佛的昵称竟然是最了不起的女性,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于是有很多人开始询问我很多种问题,比如关于“日本企业应对多样化的措施”以及“日本企业的管理结构”等。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开始对我刮目相看:“这个人竟然有如此多样的经历,而且很有洞察力”。

这个结果让我感到匪夷所思:“咦这样做就起作用吗”但是事实就摆在眼前,原来,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自己的特殊性是不会为人所知的。我们需要尝试某种程度上的假设,抛出一些证明自己的事实证据,探寻对方感兴趣的事情,最终找到自己的贡献要点,这才是有效的措施。

“提拔”、“推荐”开始诞生了

在那以后,我时刻注意“自己能在哪一方面作出贡献”,我在课堂之外还率先参加别人做不了的事情,比如学校庆典、活动委员等。这样一来我开始得到各种各样的推荐,比如有人邀请我加入某个项目,还有人来询问我对商业计划的亚洲战略的意见等等。因此在我自己身上也储备了多种“标签”,可以配合对方的属性灵活使用。

颇有意思的是,不知什么时候我的“标签”自己会走路了。例如,在一次成员集会中,我们研究的是关于“cubator为风险投资企业的创业者提供支援的公司”的事例,在讨论过程中有人指名要听我的意见,当我问他叫我的原因时他告诉我:“因为从朋友那里听说,梅对日本的风险投资企业很有见解”。

因为朋友用我的“标签”把我推荐给别人,所以就产生了我与别人成为朋友的契机。而且如果有其他机会,在这里进行事例研究的朋友还会推荐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推荐的良性循环”,而且会不断的循环下去。在各种各样的人聚集参与的交流中,要做到“个性鲜明”就要考虑应该给自己贴上什么样的“标签”才能使自己与众不同,而且如果能制作出一个让别人“禁不住想告诉某个人的标签”,标签就会自己走路了。

重要的是,找到让对方认可的贡献要点并进行推销,也就是说,自己创造机会。

这个推销的工作是谁也不能代替自己完成的。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以后,要将自己的贡献贯彻到底,这样才能作为伙伴即人脉中的一员得到大家的认可。

首先,我们需要牢牢的扎进人脉圈子的内部。保持贡献的姿态固然很重要,但是一旦进入到人脉以内,周围的人就会把你看作“自己人”,朋友之间自然会相互提供机会和帮助。

比如我自己也是这样,当我在班里发言找不到合适的英语来表达的时候,我的同学甚至会站起来替我补充:“老师,我觉得梅想说的是这个意思”

在哈佛开始展开人脉的“构筑”、“活用”和“共创”

商学院是一个很特殊的团体。在有限的两年的时间内,从第一天起就要开始遍地撒网式的构筑人际关系。虽然同学当中也有大学时代的朋友和以前的同事,但是现在大家都处在平等的状态,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开始着手构筑各自的人脉,与企业招牌和自身职位没有任何关系。

当然,大家都能认识到人脉的巨大价值,即便在毕业以后,这种联系也还是会继续存在下去的。进入哈佛以后一场非常积极的网罗人际关系的活动就全面展开了。

现在想想,当时比起我们这些来自外国的留学生,那些美国人会更难于展示自己的个性,也许他们之间的人脉构筑的竞争非常激烈。在哈佛这个学校,有奥运会奖牌得主、er医生、 gun的飞行员、著名npo代表等,汇集了曾经在各个领域具有一流领导能力的经验丰富的人。战略咨询公司以及华尔街出身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因此他们也许更难在众多精英中展现出自己的特长、脱颖而出。

另外,并不是所有的美国人都是善于交际的。也有一些被称为ek性格古怪的人的超级工程师不善于与人交往。尽管如此,因为大家都认识到哈佛的人脉价值非常重要,并且这些人脉包含着未来价值,所以都在有意识的实施“战略性的人脉构筑”。

当然,美国人当中也有“构筑人脉的天才”。例如我的一个朋友塞莲娜,在同级88o人中几乎没有不知道她的,她简直称得上是一个“人脉女王”。总之,她能极其敏锐的判断出是否应该加入某个团体,可以灵活自如的运用各种各样的标签,很善于用高雅的表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她教给我很多构筑人脉的方法,比如“应该怎样做出自己的贡献”、“应该如何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等等,我从她身上受教颇多,而且也得到了她的很多次推荐,多亏了她才使我在哈佛的生活不知道舒适了多少倍。毕业以后塞莲娜在白宫科林鲍威尔的团队中脱颖而出真不愧是赛莲娜,现在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授。

在哈佛的时候,经常会有沃伦,巴菲特、迈克尔,戴尔、安德鲁,格鲁夫这些名人来学校做演讲。来学校演讲的人当中虽然也有以公司招聘为目的经营者,但是大多都是学生利用自己和教授的人脉邀请他们来的。这种邀请名人演讲的活动对于团体来说也是一种公认的贡献。

这样,通过将自己的人脉与别人共享,可以达到加强彼此人脉的目的。实际上在哈佛,大家都在有意识的达成这种“人脉共创”的效果。

向美国商人学习“为买方服务”的理念

也许因为美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人与人之间存在文化和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所以在推销自己的时候“不对自己的情况加以详细的说明别人就不能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了这样一个潜规则,人们就要担负起aountabi1ity说明责任。

我并不是说一定要效仿美国人的自我推销方式,但是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兜售自己的时候都已经养成了一种使用“对方观点”进行说明的习惯。所谓“对方观点”是指“在别人看来,我可以做出怎样的贡献,也就是说对方能够从我这里得到好处”,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自己可以做什么事”,因为一味的强调自己的能力而不考虑别人的需求是毫无意义的。

这种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说明的方法就是“为买方服务”的模型,它主张努力让对方推荐自己,而不是促销型的自我兜售。

美国的商业人士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基于对方立场的宣传词,“为了创造机会而努力”的构筑人脉的习惯在他们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

自从我在哈佛亲眼目睹了这种“创造机会”的天才们的本领,才真正感受到“自己亲手创造机会”的重要性,并且逐步掌握了创造机会的具体手法和步骤。

也许有人觉得,美国和日本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我所说的创造机会的方法在日本未必能行得通。

确实,如果平时太主动接近陌生人很容易遭到拒绝。我在哈佛遇到的人当中,也有人在构筑人脉时的所作所为让日本人觉得“做的过头了”。但是在美国也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用的网罗人际关系的计谋让人一眼就能看穿的话,他也会在人脉中渐渐被淘汰出局。

在学校的2年当中都跟自己的同学在一起,正因为大家要相处这样一段很长的时间,所以有时候不能“只想得到好处而不做出贡献”。大家都明白,毕业后的人脉才更加重要、更加具有价值。所以这种想法也能发挥一定程度上的自净作用。

当然,雇用环境也好、人才的流动性也好,日本和美国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因此不能一概而论的进行比较。但是我衷心地希望,在日本,那些3o、4o岁左右的人们身边能有更多施展才能的机会降临。虽然要达到这个目标还需要提拔者在思想意识上进行改革,但是被提拔者自身的努力更是不可或缺的。

在“社会实践场所”中领悟人脉的价值

在哈佛,无论是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被隔离的“人脉构筑的社会实践场所”,在那里我学到了“人脉”的本质价值。

我的观念中的人脉价值

自己创造机会,战略性的构筑人脉,施展才能的机会就会随着人脉的扩大而降临

机会降临时要努力做出贡献,因为这个贡献直接关系到下一个机会能否到来。要创造出一个贡献带来机会的良性循环

在良好的循环中,施展才能的舞台、自身的能力、自己的人脉都会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水平

在这个残酷的利益交换的世界里,经常会有人向你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做出什么贡献”那么,在商业活动中“构筑良好人脉的方法是什么”、“具体要实施哪些行动”,面对这些问题我在哈佛得到的答案就是下面的五个行动阶段。

五个行动阶段人脉螺旋模型

1给自己贴上标签明确自己是哪一方面的人才,清楚的亮出推销自己的重点

2做出内容做出实际成果来,让别人对你刮目相看:“哦这家伙”

3扩展朋友圈共同尝试做出内容,相互切磋琢磨,共创下一个阶段

4散播自己的信息有耕耘就有收获,说不定什么时候别人就能想起你来

5积极争取机会挑战超出自己实力的工作,提高人脉层

这就是本书中要介绍的“人脉螺旋模型”的第1到第5个阶段。

这个模型并不只在哈佛这样的特殊竞争社会也是共创社会通用。并且,正因为处在哈佛这样一个极限疑似竞争社会中,“战略性的”方法才得到浓缩,并清楚明确的展现在我的眼前。而且这些阶段本来就是大家在有意无意中身体力行的一系列程序。

形成“人脉螺旋模型”的五个阶段

在“前言”部分我已经向大家介绍过,我现在作为一名猎头,与1ooo人以上的“经营专家”共事。这些人都是很早就抓住了提拔的机会,并以此为契机积累了大量的实际业绩,最终成为“经营专家”,他们大都在4o岁左右,观察他们的事例我发现,他们一直都在勤勤恳恳地“为了运气的降临而努力”。

天生善于交际的人似乎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努力,但是这种努力的方法中却有着共同的模式。而使这种共同的模式“可视化”的模型正是“人脉螺旋模型”。

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这个人脉螺旋模型应该如何实施。

我认为,大体上可以通过五个主体活动来实现。那就是“给自己贴上标签”、“做出内容”、“扩展朋友圈”、“散播自己的信息”和“积极争取机会”。

通过切实履行这五个行动阶段,实力与人脉就会像“漩涡螺旋形”一样不断的上升、扩大。

关于各个阶段的详细内容将在第二部中进行说明,为了让大家对这五个阶段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在这里对“人脉螺旋模型”的概要进行简单的解说。

1给自己贴上标签

首先,要创造“自己的标签”,考虑好当获得提拔时你希望别人通过怎样的关键词来想起你。也就是明确自己是哪一方面的人才。简而言之,就是要创造出一个句子,这个句子能让别人像这样想起你:“说到xx工作,还是冈岛悦子在行”。

如前所述,所谓标签本来是指行李签、或者价格标签,但是在这里是指“表示自己的宣传要点的关键词”。也可以理解为引人注意的词句。

最近在博客世界中“标签”这个词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博主在自己的文章上贴标签,用来标明文章的类型和范畴。

当别人通过网络检索自己想看到的内容时,博主贴的标签越具体,别人就越容易通过标签搜索到与自己关心的事接近的内容,因此贴标签对于博客来说是一种招揽客人、提高访问量的有效方法。

人脉螺旋模型中的标签与博客中的标签是同样的意思。我们必须要创造出在人脉中能被人们的大脑检索到的标签。

标签就是宣传的要点,因此自己的经历、业绩、技能、擅长领域、特征、志向等等都可以作为思考标签的切入点。必须要准备好一个能够发挥最好的宣传效果的关键词,使得自己在某个人脉层次或者职业舞台中更容易获得提拔。

我们要明确自己“想成为哪一种领域的专家”、“在哪种领域不会输给别人”、“以怎样的世界观为目标”等,用易于别人理解的形式和容易被记住的语言来宣传自己。

比如现在我自己的标签是“创造经营专家的人”,除此之外我还会使用“xx经营者”、“人力资源服务”、“组建经营团队”、“创造成长机会”、“人脉的中枢”、“组织与人的cata1yst催化剂”等作为宣传自己的关键词。

我的工作是“人力资源领域中的经营咨询”。虽然“猎头”这个词汇不能完整、精确地表达出我的实际工作形态是怎样的,但是有时候为了便于对方理解,我还是会使用“猎头冈岛悦子”这个标签。

当别人问我“为什么你的人脉那么广”的时候,如果对方是我的朋友,我也会做出这样的回答:“因为我是站在世界的中心连接人与人的女人笑”,这同样是一个标签。总之要准备多种“标签”,根据场合和对方的状况,有时还可以添加一点幽默成分,将自己的“标签”恰如其分地宣布出来。

如果你是一位年轻人,在刚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可以这样宣传自己:“我是销售方面的专家”、“我的能力范围可以涵盖经理、人事、总务等业务管理部门”、“我擅长思考商务模式”、“在构思新的想法和主意方面我不比任何人差”、“我擅长培养团队成员”、“我希望从事对社会有贡献的工作”、“我想从事以日本为中心,辐射全球的工作”、“我的目标不是第一而是参谋”等等,虽然没有具体的实际业绩,但是也可以体现出你的水平,随着业绩的积累可以逐渐把这些标签琢磨成更加具体的内容。

我们没有必要在刚开始的时候就追求十分完美的标签。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过于抽象的标签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结果就跟博客检索一样,当别人以自己关注的事件为关键词来检索的时候,你的标签就不能在大脑检索中成为匹配的检索关键词。

另外,如果你建立的标签中存在含糊其辞的理由,诸如“因为最近很流行”、“因为这样看起来更体面”,那么你肤浅的标签马上就会被看穿。前段时间很多人说“希望从事基金业务”,最近又有很多人说“希望成为社会创业家”,这些人当中大多数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内省就不能成为证明标签的根据,也有很多人如果问他一个稍微有深度的问题则暴露出思想和动机的浅薄,最终自己把自己打倒。

如果一个人要把志向和技能作为宣传自己的标签,而这个标签本来就与自己的信念和使命感相违背,那么它就会变成没有说服力的弱势标签。所以,在标签中一定要体现出仿佛“闪闪发光、未经雕琢的宝石”一样真实的自己,否则别人会以为你是突发奇想或者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要想方设法让别人感觉到“这个人好像很有意思”、“这个人好像与众不同”,要创造一种证据,让别人不自觉就想自豪地告诉其他人:“我最近遇到这么一个人”,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我建议大家试着充分发挥为别人服务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思考出一种标签并加以琢磨,把自己的真实状态正确的展示出来,让对方感到你可以为他带来利益或者好处。

2做出内容

接下来就需要“做出内容”,也就是实际业绩来证明这个标签的独特性。你所要做出的内容要让别人感到:“这个人很了不起”。

确定了标签以后,就要开始准备与之相称的内容。在商业活动中仅仅靠“我会做xx事”、“我想做xx事”这样的话来做自我评价,很难博得对方的信赖。所以必须要拿出“证据”,让别人觉得“你能行,是一个可用之才”,用通俗易懂的事实和故事来证实标签的客观性。

有时候我们需要琢磨如何标榜自己已经完成的业绩,但是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要一边琢磨标签的表现方法,一边与实际的商业活动相结合努力做出业绩。做出业绩以后,就可把这个业绩以作为证明标签的证据即“内容”来宣传了。

很多人可能会抱有这样的疑问:何种水平的业绩才能称得上是“内容”呢。究竟什么是业绩业绩是以怎样的基准来评价的关于这些问题我会结合自己做猎头的经验,在第2部的step阶段2中进行详细的说明。在这里为了让大家对“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举一个简单的事例进行说明。

在我所尊敬和支持的年轻经营者中,有一位田川欣哉先生,他是takra design engeerg公司的董事长。该公司是一个集“设计工程”为一体的、拥有多样化经营方式的新一代制造公司。近年来主要从事数码相机、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概念创作及设计,甚至还包括这些产品的用户接口设计等。

田川先生的标签是“设计工程”,即灵活运用设计和工程两个角度,进行新型产品的开发。这些标签的证据就是下面的内容:

田川先生出身于东大工学部,拥有工程学背景,曾经在英国王立艺术大学rca的设计领域留学深造。其后在一流设计公司做出杰出成绩,又设立了现在的takra公司,在新型团队中继续大展风采。

被信息处理推进机构ipa认定为新创软件创造事业的“天才程序员超级创作家”。

他创作的原型作品曾经多次被展出并获奖。

拥有全世界认可的职业经历和卓越的业绩,选择在最适合创作原型作品的日本设立创业基地。

如上所述,他用来证实自己的标签的“内容”丰富多彩,极具吸引力。年仅32岁的他便在“设计工程”这个新兴领域中肩负起支撑日本制造业的重任,他不断促进革新、与时俱进并且放眼全球,具有极大的潜力在全球范围内大展宏图、建功立业。

田川先生因为有这种易于介绍的丰富“内容”,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容易“推荐”的人。例如有一次,我作为日本革新推进的顾问,向技术领域的内阁特别顾问黑川清先生推荐他的时候,就是以田川先生曾经在某个会议上被评为“全球x青年x技术革新”为切入点的。

虽然这个例子中的田川先生既年轻又有与众不同的特质,有着非常了不起的“内容”,但是没有必要所有人在刚开始的时候都以这种高水平的“内容”为目标。杰出的“内容”并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获得的,即便是田川先生也在为了证明“设计工程”的标签而努力积累“内容”,现在仍然在继续积累的过程中,因此他的内容也会继续得到充实和提高。

特别是将实际业绩作为标签的时候,一开始没有具体的业绩也没有关系,因为做出业绩需是要时间的,而且与真正意义上的“时运”也有一定的关系。

把“能做xx事”这种“能力”作为标签的时候,不要提别人也能做的事情,重要的是就算很小的事情也要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另一方面,把“想做xx事”这种“志向”作为标签的时候,可以把形成这种想法的经验以及动机的独特性作为“内容”。

绝大多数情况下,别人更关注的是你“认真努力到何种程度”的积极性,而不是你的内容在当时是好是坏。看到你的“参与的姿态”和“意志的强烈”别人才会对你产生信赖。在工作的最初阶段能够做出的业绩本来就是有限的,如果不付出实际行动的话,就不会知道那个标签是否真的适合自己。

为了创造印象深刻的内容,你所采用的宣传角度以及切入点是否具有趣味性也是很重要的。就像我在哈佛留学时的经历一样,首先制造出各种内容,然后千方百计地去试验这些内容是否给对方留下了印象,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3扩展朋友圈

第三个阶段是“扩展朋友圈”。这个阶段的作用是在朋友身上试验自己的标签和内容,与朋友相互琢磨切磋,共创下一个阶段。

如果你一直认为“构筑人脉是个人游戏”的话,凭直觉恐怕很难理解这一点。这里的扩展朋友圈是指,通过“增加朋友”与朋友共同创造人脉,朋友的人脉也会“为你提供提拔的机会”。换句话说就是增加“相互提高人脉”的朋友。

这第三个行动阶段就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构成人脉的核心集团。这些朋友跟你一样,都“希望能得到提拔大显身手”“希望进一步历练自己的潜力”。而扩展朋友圈最理想的方式就是组成学习会或者社团,定期的举行集体活动,并且这些集体活动的主题要与自己的标签和内容密切关联。

在志同道合的朋友当中,你可以试验自己的标签以及内容是否通用,是否能得到好评,是否通俗易懂。不过,学习会和社团可以用来练习自我介绍,但绝不仅仅是自我介绍的场所。希望大家认识到,学习会和社团目的是以某种共同的兴趣为引子,朋友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切磋琢磨,而试验自己的标签和内容最多只是一种相互了解的手段。

第三个行动阶段的具体内容将会在第二部的step3中详细阐述。例如公司内有志者的学习会以及业界有志者的学习会都是比较容易着手的。形式上可以是学习会也可以是用餐会也可以是饮酒会。但不是单纯聚会,而是要制定一个可以相互了解相互切磋琢磨的主题,制造一个可以交流畅谈的环境。

举办集会的时候,认真的选择“参加的朋友”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必须是可以与你促膝交谈一直到最后的同志,同时也是相互竞争、促进成长的对手。因此,在随随便便的不同行业交流会以及好友俱乐部中是很难结交到真正的朋友的。在集会中,要保证所有人达成一致的游戏规则每个人都做要出同等水平的贡献,不允许存在不劳而获的情况。

这些朋友们最好能够与你共同创造通向更高的人脉层次的道路。在这里,我对有意识的增加朋友的益处加以整理,得出以下四点:

可以试验内容

可以通过朋友来试验自己在人脉螺旋模型的阶段2中做出的“内容”,提高内容的质量。只有面对拥有相似志向的朋友,你才能相信他的反应,确认自己的内容是否行得通,并且继续改进。

客观地把握能力挖掘需求

通过与朋友切磋琢磨,可以客观的评价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把握自己的能力挖掘需求,了解自己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

可以通过朋友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

一起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的朋友,对自己的优点和志向都很熟悉,当出现某种机会的时候,他会第一个想到自己,并推荐自己。

可以共享朋友的人脉,使提拔的机会成倍增加

朋友之间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信任关系,就会在各自拥有的人脉中介绍有上升潜力的人。这样,通过朋友的介绍和转介绍,就会产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几何指数的倍增效应,提拔的机会降临的概率无限增大,双方的人脉资源也会成倍的增加。

我亲眼目睹过很多这样的成功例子:拥有相同志向的朋友们聚集在一起举办起学习会,通过学习会相互加深了解,建立信任关系。最终,有的学习会升级成为业界有影响力的大规模会议,还有的学习会的成员共同设立了风险投资企业。

就算学习会不会产生这么直接、显著的效果,这种学习会以及社团中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无疑会成为全体成员的人脉大本营。

不要一开始就不切实际的想“成立一个极高水平的学习会”,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我建议大家首先抱着“从小到大”的心态,试着从少数人开始,慢慢的成长壮大。

4散播自己的信息

第四个阶段是“散播自己的信息”。在这个阶段要做的就是,为了让别人在某种时刻能够想起自己而发布信息。

散播自己的信息是指,在工作或者业内集会等场合,或者在博客等媒介中,把在朋友中试炼过的自己的“内容”发布出来,使之遍地开花。

而且,不仅要发布自己的内容,还要与朋友相互帮助,比如可以对别人说:“前几天跟佐藤一起参加了学习会,听到了这么一件有趣的事”在前面也已经叙述过,如果自己的标签和内容标新立异、很有特点的话,也许朋友自己就会骄傲地告诉别人:“我有这么一个了不起的朋友。”这种行为也是向社会发布自己的标签和内容的一种形态。

在让自己的内容流通的时候,与其限定目标和对象,不如采取主动“播种”的姿态,努力让别人在某个时候想起自己才更加行之有效。广泛的播撒自己的信息,别人在脑海中检索“会做想做xx事的人”的时候,自己的标签和内容被选中的几率就会增大。

播撒信息的方法应该有很多种。你可以在工作场合或联欢会、酒会上试着与碰到的人交谈,也可以在博客或者邮件杂志中表达出来。有的人看到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