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脉力第6部分阅读(1/1)

脉构筑是非常有效的。说实话我还觉得有些遗憾:“为什么没有早点尝试这么做呢”。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明白了“有意识的扩展朋友圈的活动,从大的方面来说有四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试验自己的标签和内容”、“可以通过相互切磋琢磨得到成长”、“可以通过朋友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可以共享朋友的人脉,提拔的机会产生倍增效应”。

通过朋友磨练标签和内容

在举办或参加学习会的时候,对于自身关注的领域,应该有很多机会可以提高自己的见解;自己在专业性较高的领域中实施的先进事例的研究,也可以与周边领域的专家交换意见。例如公司内部有志者的学习会、以及行业内有志者的学习会等等,虽然听起来有些困难,其实也是比较容易着手的。

重要的是,你所举办或参加的学习会的切入点,它必须与你在“人脉螺旋模型”前面的行动阶段中建立的“标签”和“内容”的领域有关联,这样才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获得相应的施展才能的机会。

拿我自己的例子来说,因为我的标签是:“要增加能够为风险投资企业及新生企业做出贡献的经营专家”。所以与风险企业资本家举办的学习会,跟我的标签和内容正好吻合。

在这个学习会上,为了实现风险投资企业的成长壮大,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反复认真的讨论如何提高经营者的素质、以及个别企业更换经营团队的必要性等课题。这种志向及关注领域相同的朋友最适合作为试验自己的标签和内容的对象。例如,对一个新来的朋友做自我介绍的时候,可以试着介绍自己用来作为内容的实际业绩的事例。对于听过自己的标签和内容的朋友,还可以听取他们的评价和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标签和内容。

成员中的朋友共同参加学习会,并且相互建立了信任关系以后,朋友会直率的对自己提出批评,被批评的人也必须认真接受。通过具体的认识到自己的内容有哪些不足,接受一些好的提问,可以对自己的内容进行改善和进一步的磨练。

这样,就能够把自己的标签和内容升级到通俗易懂的“标签”和能够打动别人的“内容”。

在学习会上掌握“后设认知力”和“多方位思考力”

在各种各样的聚会中跟别人交谈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使知识的输入与输出并存,也就是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能收获知识。

在学习中也常说,在一定的输入之后做出同等程度的输出,学习效果会更胜一筹。我经常听到有人说:“在给晚辈指导工作的过程中,自己的头脑也渐渐变得有条理了”,这正是输入与输出并存的效果。对此,我自己也深有体会。我经常会通过与别人交谈而获得知识、加深对某个事物的理解。现在我在g1obis经营研究生院担任客座教授,每当拿哈佛的实例为题材来教授课程的时候,都觉得比当时在哈佛听课时的理解加深了好多倍,这对我自身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而且,在各种各样的聚会中与别人交谈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效果,就是会清楚地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对此,在麦肯锡工作的时候我也深有感触。越是优秀的咨询顾问越是会一直思考“自己不知道什么”。不仅要明白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也考虑对方的理解程度,能够从更高的水平和角度认识到“应该向对方传达哪些信息”、“应该按什么顺序向对方说明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就是要有后设认知的能力。

所谓后设认知,是指以更高的水平和独特的着眼点来观察、分析事物。譬如,看待自己“就像看待他人一样,客观的认识自己”等等。

为了让自己的输出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这种后设认知是不可缺少的。要锻炼这种技术,实践是最有效率的方法。特别是输出知识的技能,只能通过实践来掌握。

当你把听来的故事或者从书本上读到的内容讲述给别人的时候,在多次试验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这样的经验吧:“通过这样的方式展开故事可以更准确的传达给对方”或者“换一种传达方式,对方会渐渐表现出兴趣”。学习会、聚会以及餐会就是训练这种技能的宝贵机会。在这些场合不仅能够试验自己的标签和内容,也能够锻炼传达这些标签和内容的方法,同时还能学习和参考朋友的传达方式。

虽然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就在正式场合试验自己的标签和内容、通过不断积累参加聚会的次数来磨练自己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但是很多时候又迫于在正式场合“不能失败”的压力,所以要做出这样的挑战并不容易。因此,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只拿出了不痛不痒的、没有挑战性的东西。

并且,如果在正式场合遭到过大的失败,会有失去下一次机会的风险,比如有可能遭到这样的议论:“那家伙是不是还有点不够老练”。这样看来,还是先在朋友圈内积累一些失败经验比较好。因为在朋友圈中风险比较小,可以尝试各种各样的挑战。

在学习会上积累的经验越多,你的听说能力、信息整理能力、评价能力等“交流能力”就会得到越大的提高。另外,根据职务不同,有时f积极推动讨论进行的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另外,学习会也可以成为掌握“多方位思考”能力的机会。

通过举办或者参加学习会,你必定会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发现“采用这种观点的话很新颖”,在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也会注意到“如果能掌握这种能力,也许自己的价值会提高”。

学习会和聚会既是把自己的工作呈献给外界的契机,还能够“后设认知”自己的工作和职业。

在学习会和聚会中可以获得自己从未了解的新信息、想法、构思和认识。并且能够锻炼交流能力。还有可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挖掘能力,从而产生出新的动机:“我不会输给那家伙,努力吧”

这样,跟朋友一起举办学习会和餐会真的是裨益良多。这就是人脉螺旋模型的第3个阶段“扩展朋友圈”的妙趣。

有效运用学习会及交流会的tips要领

在选择参加学习会及餐会的朋友时希望大家注意,“朋友必须是能够共创的伙伴”。

共创是指,“拥有不同专业和背景的人,在相互保持竞争意识的同时,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互相拿出智慧和力量,共同努力”。如果没有这个原理,好容易举办的聚会也会变成普通的好友俱乐部。

重要的是与你共同参加学习会的人:“是否与你有共同的目的,是否是能相互提高的伙伴”。极端的说,你要选择的朋友必须是不满足现状、“以下一个舞台为目标的同志”。

选择朋友加入的具体要领就是这个人“是否有明确的标签”、“是否有证明标签的内容”,这些可以作为判断的标准。不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人,在学习会的讨论中有可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无法做出合理的发言。

特别是私人性质的学习会,确保一定的质量是很重要的。如果不能保证讨论的质量或者成员的构成参差不齐,聚会就会失去意义,而且那些优秀的人也不会愿意继续留在这样的团体中。残酷的说,有时候不得不选择把议论水平达不到标准的成员淘汰出局。

我经常举办“读书会”等聚会,它也是学习会的一种形式。读书会的具体形态是,选择一本书让读书会的成员共同阅读,然后在会上要求大家把自己对书的理解、以及自己得到的商业方面的知识进行意见交换和思想交流。读书会的好处很多,例如,对于一些古典作品,我们平时都很难产生阅读的欲望,总是想“等什么时候一定得读读”,却束之高阁,就连读完的热情都没有。但是有了读书会上的peer pressure来自伙伴的压力,即使是凭自己的力量读不懂的书也能坚持读完,并且通过与同伴的讨论和切磋加深理解。

乍看去,读书会好像与“人脉构筑”几乎没有关系。但实际上,大家通过读同一本书可以互相认识到彼此的思维方式的异同点,进而重新认识朋友的价值观,进一步理解彼此的“内容”的根底中存在的东西,还能够以此为契机相互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

在这种读书会中,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要认真的阅读指定的书籍,首先自己与书进行对话,得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将学到的东西整理成语言再拿到会上与同伴交流。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一个人没有做出同等程度的准备工作,也有可能会破坏整体的共创感,而那些在忙碌中抽出时间认真准备的人也许会想:“下次我也不想准备了。”

最理想的情况是全体参加者都明确的达成“it or die贡献否则出局”的共识。并且最好是成员之间严格监督,保证讨论的质量。

因此,学习会和聚会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参加的开放式活动,必须要尽量保证它的封闭性。因为,要想保证学习会和聚会中的讨论质量、得出应有的结果,必须要创造一个有利于成员发挥集中力的场所。如果可能的话,学习会的成员为最少4~5人,最多8人左右应该是最理想的。凭我的经验,如果超出这个数量,不仅参加者的集中力会减退,议论极有可能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如果人数过多有时候还需要考虑分成小组来展开讨论。

这样,通过与彼此的关注领域相同的朋友深入讨论、切磋琢磨,不仅能相互了解彼此的标签和内容,更能够相互深刻理解彼此的标签和内容中包含的价值观和使命感。

如果朋友之间能够保持这种密切交往的关系,当自己周围出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需要提拔某个人的时候,第一个就应该想到自己所了解的朋友。而且,如果提拔的条件与朋友的标签和内容吻合的话,必定会把施展才能的机会提供给自己的朋友。这就是第三个好处。通过结交这种相互深知对方的朋友,被提拔的几率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我在大约4年前曾经定期举办过一个名为“代官山头脑风暴沙龙”的学习会。我邀请的人当中有咨询公司出身的顾问、经营者和一些领域的专家,我把他们请到我自己家或者办公室,围绕各种各样的话题展开讨论。我们从商业界的热门话题开始,思考如何突破某个风险投资企业成长停滞状态的方法,邀请创业家一起思考新的商务模式,思考不同行业的合作方法

参与讨论的成员都由我亲自选择,他们都是看起来能够为当时的课题做出贡献的人,或者虽然讨论的风格相近,但是拥有不同的思路和经验的人。

通过这样的讨论,相互切磋琢磨,有时候能够在短时间内就得出令人惊讶的结果。不仅如此,很多参与者还主动向我推荐新的人脉:“我认识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下次也把他带来可以吗”

这就是第四个好处:朋友会为你引进新的人脉。

还有一次,我举办了一个名叫“丙午会”的餐会,参与的人同为昭和41年出生的朋友,每三个月举办一次。餐会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可谓群英荟萃:有经营者、金融业人士、还有编辑等等。餐会的原则是,年龄相同、能够相互激励、共同成长的人汇聚一堂。因此,当某个要成员把一个人招揽进这个朋友圈的时候,自己必须要负责任的考虑好:“将这个人纳入朋友圈,对大家应该都会有好处”,然后才邀请他。

丙午年出生的人正是人口分布上的瓶颈,这个年级的人数很少,所以朋友们都有一种亲近感。虽然只是因为这一点才组成的团体,而且成员的挑选十分严格,我们还是从最初的4个人成长为一个2o人规模的优秀团体。这个团体已经举办过8次餐会,正要迎来她的第三个春秋。有时候团体的成员会发现,一直都想见到的人竟然是同龄的某个朋友的同班同学,或者同一时期进入公司的同事,就感到特别兴奋:“是吗那下次带他过来呀”这个餐会就是以朋友引进新人脉的形式扩展开来的。

在会里有一个严格的成规,就是“既然是同龄人,那就禁止使用敬语”,所以,大家在初次见面交谈时就能够“一下子”感到距离很近。因为新的朋友都是团体中的成员介绍而来的,而且这个人与介绍者必定会在某种地方与其有切合点和相同之处,所以团体中有很多人拥有相类似的行业及经历,共同的话题也很多。而且在这里相识的人一起做生意的例子也渐渐多起来。

这个团体正是朋友引来新的人脉、朋友之间互相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这样一个不断循环旋转的良好例子。

头脑风暴:能不能借你的“头脑”用用

结交朋友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个人的经验、特性、行业种类与职业种类、擅长领域。

说到结交朋友,我们往往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比如:“有相似构想的人”、“有共同语言的人”、“有共同经历的人”等等,但是,其实这样不能达到“共创”的目的。参与者的性格、行业种类、特性越是迥然各异,越容易产生新的构思和着眼点。

我在麦肯锡工作的时候,公司内部经常用到这么一句话:“能不能借你头脑用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不来参加brast头脑风暴吗”跟负责不同项目的人进行集体思考,很多时候都能获得新的观点和切入口,成为有所突破的契机。形象的说,头脑风暴就像在电脑中添加不同种类的外置cpu,使各种不同的观点高速碰撞,从而产生出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

要达到这种效果,关键是选择与自己从事不同项目的人。如果是参与同一个项目的人,那么彼此之间掌握的信息和背景这些大前提就容易成为类似的东西,很多情况下都得不出新的观点和有洞察力的设想。

另外,即便你们是处于相同职位的人,拥有相同的职业经历,但是只要他与自己有不同的特性和思维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同样可以达到头脑风暴的效果。

譬如,“右脑型人类”与“左脑型人类”的组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般来说,大脑的职能分工是这样的:右脑掌管感觉、直觉和意象,左脑掌管语言、计算和理论。这里所说的“右脑型人类”是指共鸣感强、容易凭直觉判断事物的人。相反,“左脑型人类”则是指运用逻辑思维思考事物、强烈倾向于在缜密计算的基础上采取行动的人。

说点题外话吧,在我们家,我和我的丈夫都喜欢集体思考,甚至我们庆祝结婚纪念日的时候大家都送过我们白板。而且,我和丈夫是完全不同的头脑类型,我是“右脑型”,他是“左脑型”。

虽然我在哈佛留学时和在麦肯锡工作的时候,被半路上强制实施了“左脑强化特别训练”,但是本质上我还是感情共鸣型的“右脑型”。而我的丈夫则是有条有理的“左脑型”,他甚至会怀疑“大脑的内容全部是由逻辑工具构成的”。

我们虽然从事不同行业的工作,但是工作性质相近,语言表达和思维框架也有相似的地方,所以在休息日的时候,我们经常对各自抱有的课题进行共同思考。

在一起讨论问题的时候,因为彼此之间“思考的习惯”大相径庭,所以有时候一旦离开自己的位置进行换位思考,就在不经意间找到了答案:“原来还有这种办法”。

而且,就算得不出崭新的结论,共同思考也是很有益处的能够更加明确与自己思维路线不同的人“是怎样展开理论的”、“是以怎样的观点来做出决策的”等等。

在日常的工作中也是如此,如果项目中的成员的大脑特性各自分散,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热烈讨论,很多时候在讨论过程中都会自然的出现谁都没有想到的好主意。

经营顾问大前研一先生,在他的高级概念想出新事物之人的时代三笠书房出版社的前言中论述了不同类型的人“借用大脑”的效用:

今后的时代需要左脑与右脑自由通用的人才胼胝体发达类型

如果左右脑通用不能在一个人身上达成,则需要左右脑类型不同的人汇集在一起,相互利用,共同发挥作用

不过,日本人很容易以类而聚,难以与不同类型的人共同处事。今后,以家庭内部为代表,创造能够与极端相反的人交往的“环境”很重要。

以上这些就是选择朋友时的注意事项的关键所在。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逐渐要求企业经营者“以更快的速度判断问题、更准确的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借用头脑”的方法越来越呈现出它的有效性。正因为问题更加复杂多样,才有越来越多的课题只能用左右脑双管齐下的方法,才能产生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再者,当今时代环境瞬息万变,要求决策者迅速做出决断,例如:“1执行a战略”“2转换为b方向”“3暂时不做决定,见机行事”。但是在飞速变化的时代中,事实上3这个选择大都是最坏的决定。因此,面对问题的时候,企业决策者必须要当机立断的在1和2之间做出选择。

这种情况下,只有向与自己类型不同的人“借用头脑”,在迅速模拟的基础上做出决策,才能减少负面效果和轻损失的不确定性。

在朋友圈内引入不同类型的人,确实大有裨益。

下面是我从事猎头工作时接触过的一个风险投资企业的案例。

有三位战略顾问出身的人共同设立了一家公司,他们之间是朋友关系。作为经营顾问他们都是很优秀的,而且他们三人拥有共同的理想抱负。他们凭借以前的经验和最新的商务理论、并且灵活运用他们自己的头脑,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富于逻辑的商务模式和经营战略。

经过努力,他们的战略获得了大丰收。虽然在初期阶段公司的运营状况非常顺利,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聘用新人才、拓展新业务的不断进行,企业的成长速度却骤然停滞。其原因是企业内部人才不再像以前一样单纯,而是变得多样化,经营管理者的理想和战略与实际经营工作的执行不能达到完全的一致,管理者和执行者之间出现不和谐的现象,使得经营现场一片混乱。

其实,我遇到过很多抱有这种课题的经营者,前来要求组织诊断并咨询解决课题的方法,这个时候我给他们的建议是:敢于提拔与其他经营团队类型不同的、感情共鸣式的右脑型参谋。通过在经营团队中引入右脑型的参谋,左脑型经营者创立的信息就能被咀嚼、翻译出来,从而更容易与实际参与经营的职员产生共鸣,使得管理者和执行者之间达到步调一致。在左脑型为中心的团队中引入共鸣型人才,团队中的成员就更容易对企业的理想与战略产生主人翁意识,事业就会顺利发展下去。

这里并不是要比较“右脑型与左脑型哪一个更好”。倘若右脑和左脑能够在一个人身上实现自由通用那当然是最理想的,不过那种超人几乎是不存在的吧。

重要的是,要准确把握自己的特性,结交能够补充自己的弱点的朋友。或者说,至少应该通过与自己类型不同的人进行讨论,客观的把握自己的优缺点,用后设认知的观点看待问题。不是要遵循别人的意愿,片面地模仿别人的想法,而是要灵活运用自己的长处,同时有意识的锻炼尚且不足的方面,这样就一定能建立相互切磋琢磨的关系。如果能拥有良师益友般的朋友,那么这样的人脉也将为你带来互补的效用。

麦肯锡的“毕业生联谊会”:让人脉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增加朋友的场所不仅限于个人的学习会及餐会。如果你是有跳槽经历的人,我建议你通过“曾经拥有共同的职场”这样一个共同点,试着与相关的各种人会面、交流。

例如我曾经工作过的麦肯锡中有一个叫做“ani gatherg联谊会”的聚会。ani是毕业生的意思。每隔半年,麦肯锡的毕业生都会与在职的顾问汇聚一堂举行这样的联欢会。

这个联欢会每隔几年都会成立一个干事团,以便确定今后三年的活动日程。出席者的名单每次都会更新,联欢会的一部分费用由公司负担。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娱乐性聚会,会上还要在毕业生中选择优秀的人以最新的热门话题为中心进行演讲,并回答其他人提出的的问题,这个活动举办的声势浩大,每次都有相当数量的人出席。

联欢会的主要目的是扩大人脉以及retention继续维持人脉。因为麦肯锡的毕业生活跃在社会的各行各业,所以联欢会就变成了收集信息和建立新的商业机会的绝佳机会。

当然,这个联欢会对公司来说也是很有益处的。在这里毕业的学生进入商业领域后大有作为,这对公司在职的年轻顾问来说是一种激励,以联欢会为契机还可以申请担任联欢会的规范者以及指导者的角色。另外那些已经创业或者跳槽到其他公司的ob毕业生,也会为自己原来的公司麦肯锡带来业务。

联欢会对于ob、在职人员、公司都有很大的benefit 好处,是一个双赢的结构,因此必定会长期举办下去。

麦肯锡的联欢会因为有了公司的资金补助所以形成了相当大规模的聚会,但是小规模的聚会也完全可以获得扩大人脉的效果。

我自己也在定期举办“哈佛会哈佛ba女性毕业生会”和“丙午会昭和41年出生的人的会”。这只不过是个人的聚会,但对我来说,无论是从猎头的工作上,还是从个人的成长上来看,都带来了巨大的益处。

如果你要举办ob聚会或者学习会的话,请一定要率先取得负责协调的干事职务。因为,这样你就要忙于聚会的举办日程及地点的协调、频繁的联络与会人员、考虑聚会的企划等杂事,也就是得到了一个服务他人的机会,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你自然就增加了与他人联系、交流、了解的时间,你的人脉之路也就在自然而然中不断延伸。就像前面所说的,举办聚会时最容易收集信息、而且最有可能获得成长的就是干事。

人脉的重要性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都备受重视,而且各个时代的人构筑人脉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当今,不同行业交流会、研讨会以及联欢会等集会活动在构筑人脉的过程中越来越凸显出它们的优越性,并且得到商业界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

当然,有时候虽然你为了构筑人脉而参加了这些集会活动,也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虽然在联欢会上跟很多人交换了名片,但是以后都没有人来联系”、“我试着参加了不同行业交流会,但是觉得没有人值得我去主动联系”、“我们在聚会中刚认识的时候关系很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系就渐渐的疏远了”。所以说,在这种不同行业交流会和联欢会上扩展人脉是难度相当高的方法。

要与一个陌生人建立深厚的关系,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如果对第一次见面的人自我介绍说:“我叫xx”,那么你的成本会很高。因为要想给对方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就必须要有实际业绩作为内容,能够让很多人觉得“那太了不起了”,或者是拥有卓尔不凡的人格魅力。能够达到这种水平的人应该就可以称之为“精通人脉”或者“天生的人脉掌控者”了。有了这些表现自己的能力和魅力,在你的一生当中都应该不会为人脉所困了。

如果没有“天生的魅力”或者“令众人称赞的内容”,即便是没头没脑的发放、交换名片,也只能增加名片的数量。在第一部的第二章中也已经说明,在当今社会,只是拿着写有公司名的名片也就是“只知道名字”的状态,就不能称之为“拥有人脉”。因此,如果没有用来宣传的内容即便是拼命构筑人脉,不能给别人留下印象就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如果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并不推荐大家去参加以扩展人脉为目的的不同交流会或者联欢会,因为在这些聚会活动中构筑人脉的成本会比较高。我建议大家与其去参加这些聚会,倒不如与已经认识的人增加联系、多多会面,扩展人脉的效率要高的多。

与相互认识的人聚会,不仅省去了自我介绍的麻烦,还没有必要对对方抱有戒心。同样也不用试探“对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就可以直接进入正题,这样就提高了结交朋友的概率,降低了交往成本。

大家都知道,朋友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需要彼此之间共同积累各种各样的经验,同时相互理解对方的标签和内容,在拥有共同志向和特性的基础上,一点一滴的慢慢培养。

就像本章中向大家介绍的,通过讨论及学习会相互切磋琢磨成长起来的朋友,拥有“吃过一锅饭”式的共同经验,他们必定会成为商业生涯中的巨大财富“人脉的核心”。

this chapters revie本章节回顾

有意识的扩展朋友圈的活动,有四大好处。那就是:“可以试验自己的标签和内容”、“可以通过相互切磋琢磨得到成长”、“可以通过朋友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可以共享朋友的人脉,提拔的机会成倍增加”。

“学习会”是扩展朋友圈、提高交流能力的绝好机会。

举办“学习会”时的关键:

担任干事职务

参加人数控制在8名左右的封闭式聚会

选择与自己“头脑”不同、能够“共创”的人

将“it or die贡献否则出局”的原则渗透到成员的思想中

与其盲目增加新结识的朋友,不如与以前职场中的前辈、同事等“已经认识的人”增加联系、多多会面,这样扩展朋友圈的效果会更好。

第二卷 人脉螺旋形与人脉层次 第四章 散播自己的信息

“传播”个人信息,提高晋升的几率

在以上的阶段中向大家阐述了如何扩展朋友圈,当朋友不断增加、并且形成了扩展人脉的核心团体的时候,下一步就要开始努力“让自己的信息标签及内容流传出去”。这就是人脉螺旋模型的第四个行动阶段把自己作为商品,向世人宣布识这个商品的“标签”和用来说明商品的“内容”。

当我们设法“让自己的信息传播出去”的时候,没有必要限定对象和目标来兜售自己。为了最大限度的让别人在某时某刻能够想起自己,我建议大家使用类似于“播种”的方式,也就是说要多方张网、四处传播。

这里所说的“自己的信息”,指的是前面所说的“标签”和“内容”。就是要将“想做xx”、“对xx感兴趣”、“想见到xx人”等表现未来志向的积极信息传达给别人。

传播自己的信息最直截了当的方式就是与朋友交谈。有时候,无心的交谈能够出乎意料的震撼对方的内心。这样,朋友又会把你的信息传达给其他人,通过口口相传,信息流传的效果就会无止境的不断增加。如前所述,如果标签和内容具有“趣味性和稀有性,使人不知不觉就想告诉别人”并且通俗易懂,那么这个标签或内容就会留在别人的记忆中,不断的被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偶然带来的机缘”。

我们是无法控制“偶然”的。但是我们可以提高偶然发生的几率。不管是现实的脑内检索也好,虚拟的网络检索也好,为了在关键字检索中能被别人想起,就要广泛传播自己的信息,提高命中几率。这才是提高被提拔的可能性、提高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的“诀窍”。

我自己也有很多“被看似必然的偶然的机会拉走”的经历。比如,在不经意间遇到偶然的人,并通过很投机的交谈成为商业伙伴;经过某个人的介绍与某个人会面交谈,极大的提高了自己的兴趣。

例如,现在我在经营共创平台株式会社担任顾问。这家公司是原产业再生机构的o运营总监富山和彦先生,与产业再生机构的ob设立的,是一家专业服务公司。主要以亲自参与的形式,为成长停滞企业及重新创业过程中的企业提供支援,帮助其长期、持续的提高企业价值。我在该公司负责为组织开发以及客户公司经营团队的组建提供意见。

在富山先生任职于cdi公司、还没有到产业再生机构任职的时候,我就跟他有过接触,他在产业再生机构任职时曾到g1obis来演讲,我还向他请教过工作上的问题。

与富山先生久别重逢是在vc主办的一个联欢会上,当时我得知产业再生机构即将解散,因此我轻描淡写的对他说:“富山先生说过日本的经营人才处于绝对性的缺乏状态,应该为经营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环境,对您的这个论点,我从内心产生了共鸣。我很崇敬富山先生您,所以您有什么新的举动一定要招呼我呀。”

我想,那个时候在富山先生的大脑中已经有了设立现在的经营共创平台的构想。在那次联欢会的再会之后大约过了半年,有一天我收到了富山先生的一封简短的邮件:

“我决定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创立一个新的公司。你有兴趣吗诚邀”。他说的“创立一个新的公司”就是指现在的经营共创平台采用“人才投入型支援”这种新型模式帮助企业提升市场价值,进而为经营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了解到这些创业计划,我兴奋不已,因为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我当即决定加入创业团队,并一直与他一起并肩奋斗直到现在。另外,富山先生还把我推荐给当时的经济财政政策担当大臣大田弘子,去担任内阁府的“区域力再生机构研究会”委员。

回想当初,我在那次联欢会上表明了体现自己的价值观的标签,并且补充性的说了一句“一定要招呼我呀”,所以才得到了现在的结果,这让我深切体会到“播种”信息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为了自己能在候选人名单中第一个被“想起”,就要在平时提前播种自己的标签和内容。

也许在现实中反而很难一下子想起来,但是“播种自己的信息”就类似于网络世界种的seo策略。seo就是sea搜索引擎最佳化,是指为了使网页在搜索引擎的检索结果中显示在用户最优先看到的位置,在网站及博客中加入合适的关键词,以提高检索率的技术。

简言之,在某个人以“有这种人吗”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的时候,要想被这个关键词检索出来,让别人发现“是吗跟这个人联系就好了”就必须要创造一种方法。这与现实世界中提高脑内检索率的方法完全相同。

谷歌等搜索引擎在排列显示顺序的时候,除了注重关键词的匹配,还注重有多少其他网页也引用了这个网页的地址,也就是说有多少其他网页中含有这个网页的外部链接。还有一点就是,如果这个网页被访问量多的人气博主引用的话,那么其检索结果就更容易被提升到优先位置。

在现实世界中也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能够得到很多人的“参照”,也就是说,他们向录用者提供这个人的客观信息作为参考;如果可信度高、有影响力的人能够向录用者提供他的“可以参照的客观信息”的话,那么他就会更容易被列入提拔候选人的名单。

话虽如此,实际上“在什么地方、什么人、对什么样的信息产生反应才会想到自己”、“在怎样的时机才能想起自己的标签”都是完全不能预测的事情,这些是只能靠偶然的。

反过来说,遇见某个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靠偶然的,所以我们在散播信息的时候,一次尝试不顺利就耿耿于怀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何况,拥有“能顺利进行就是一种幸运”这样的乐观心态岂不更好。

世界一流人脉关系大师哈维麦凯说,建立人脉关系就是一个挖井的过程,付出的是一点点汗水,得到的是源源不断的财富。在人脉上的投资如